“有点危险的事,孩子可以做吗”“认得地里的蔬菜有用吗”“会称西瓜算不算一种本领”“妈妈和孩子谁说了算”“脏兮兮的东西,能不能让她碰”……这些问题,相信许多父母和孩子都曾经遇到过。而广州小朋友锡安却和妈妈一起在妈妈曾经长大的山野间、村落里,一点一点地去寻找它们的答案。
最近,她们把找寻这些答案的那些日日夜夜,以及更多还没有答案的问题,变成了一个展览——“植物带你回家”,邀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答一答。
走进广州图书馆的展览现场,就好像走进了一片山野:绿色的底色铺满了整条展线,上面点缀着锡安和朋友们在山中、水边、小路上探寻植物奥秘的一个又一个瞬间。20种植物标本图样被印在白色的T恤上,让人惊叹它们那不事雕饰的美丽。
锡安的妈妈安海波是一位大学老师。她告诉记者,2020年夏天,她带着锡安和锡安的表姐、表哥,和外公外婆一起在浙江的一个村庄度过了暑假。这个村庄是锡安妈妈长大的地方。7岁的锡安在这个夏天回到妈妈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中,仿佛两代人的童年重叠了。孩子们“去菜园子里摘菜,去田野里捉青蛙、捉蜻蜓,在竹林里野餐,在岩石上挖多肉植物,看草丛里蚂蚁搬走掉下的碎饼干”,也“在茶园和溪水里跳舞,在自家院子里学着摆一个菜市场卖菜”。他们观察植物、制作标本、绘制植物地图,“最后还用这些标本和地图在自己家里的饭厅做了一个展览。”
锡安妈妈说,其实在最初回去的时候,她并没有想要给锡安安排这样一个暑假。但当回到家乡之后,看着自己曾经熟悉、但孩子们却大感陌生的山间草木以及乡土的生活方式,她觉得可利用这段难得的漫长时间,让孩子们接触一些他们未曾接触过的东西,想一些可能未曾想过的问题。于是她开始有计划地带着锡安认识周边的花草、蔬菜、瓜果,观察那些小动物。她给几个孩子买了一台显微镜,让他们观察溪水、植物;还给每人配备了一个大大的标本夹,带着他们制作植物标本。她带着孩子们走遍了自己小时候活动的那些地方,而且尽力每一次都走不同的路线。有的时候,要在山间小路上连续走三四个小时。
两个月的时间,孩子们攒下了300多种植物标本,她也写下了很长的日记。每一天的日记里,都是新鲜的故事和问题。许多故事和问题是之前未曾想过的。锡安妈妈说,这段时间除了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大人们对很多事物也有了新的感悟。比如有一天,他们一起找到了锡安外公小时候读书的学校,“外公说,小学怎么变小了,以前不是很大吗?”锡安妈妈说,就算她自己,也是第一次来到外公的小学。有时候孩子们很高兴地在地里、雨中、水边玩耍,紧张的反而是大人,怕他们弄脏了、弄湿了,或者摔到了。孩子们自由探索的灵性,究竟应当和家人的牵绊保持怎样的“距离”?
这些乡土、这些“古老的事物”,究竟能教会孩子什么呢?锡安妈妈说,或许和脚下的土地亲密接触、在太阳下健康漂亮地长大正是最珍贵的,教育的本质就是生活,是大家一起玩起来。
展览策展人黄筱瀛说,课业无疑曾经是大部分孩子最重要的使命,也是父母放不下的心结,“可是,有许多孩子在考上大学之后,忽然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支点,变成了所谓的‘空心人’”,其实在财富日益增长的当代社会,物质的充裕并不难获得,能不能在物质泛滥的环境为自己找到精神支点反而更加重要。即使就学习来说,课业也并非唯一形态、唯一标准。人们,特别是孩子们“通过模仿和试探性参与实现的”那些事,就如洗澡、洗衣服、做饭等,一样很重要,“这种学习应该如一个婴儿如何去应对一个屋子里的物质世界,如一个孩子在丛林里学着寻找不同浆果。”
锡安妈妈说,以后如果条件允许,还会和锡安一起,跟着植物回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主办方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