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坪工程

“极小剧场”颠覆观众体验,《存在与时间2.0》首演收官

日期:2021-10-12 15:56:32

10月1日至10日,广州大剧院原创戏剧、王翀导演作品《存在与时间2.0》首演40场。该剧以“每场只有一名观众”的极致形式,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这在中国戏剧界尚属首次。该剧一经开票即刻售罄,有的观众专程从外地赶来,赴约戏剧实验,开启一场意想不到又意犹未尽的冒险。

观众演员深度互动,一不小心聊到深夜

“看戏从来没有过这么近的距离,我能感受到演员的温度。”“只有一位主演、数位群演和一位观众,全程巨量互动,这次的观剧体验绝对难忘。”10月2日14:00场的观众在观看后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还有两位观众在看戏几天后仍然意犹未尽,给剧组寄来了充满感悟的书信。

在导演与演员共同打造的时空里,观众成为了这部戏的“半边天”。观众走进寻找马仃的梦幻旅程。从烛光下的促膝长谈,到爬上300件童年物品组成的“记忆大山”,唤起的是记忆,是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在这里,戏剧的文本不是由编剧和导演完成的,而是由观众和演员完成的。40场演出,观众获得40种不同的戏剧体验。每一次演出的时长都不尽相同,70分钟的演出,最多可以演到140分钟。在深度交流之间,超越了剧本。一位观众在信中提到,“谢谢大家,我这个表达欲过度的话痨,十分不好意思”。

观众成为创造者和分享者

“看戏之前,我听说‘一个观众的剧场’,就想到只有我一个观众,那么所有的演职人员都是为我服务的。但是,我感受到的是平等的关系,导演和演员并不刻意。后来我也就不想那么多了,干脆把自己装进了故事。”“原本以为我就是个观众,结果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而是参与者”。《存在与时间2.0》颠覆了传统的观演关系。观众没有了固定座位,观众席、舞台和后台之间的界线消失了。演员不是单纯地表演,观演者也不是单纯地接收。观演者与表演者边界模糊,每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观众承载了戏剧演出的重要职能。观众和演员一起演出《存在与时间2.0》,观众的存在意义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与沉浸式戏剧不同,《存在与时间2.0》探索的是戏剧本身的“存在”,演员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触动内心,唤起记忆,构成文本。“每天都在期待与不同的观众相遇,这种感觉挺少有的。”演员王小欢表示。《存在与时间2.0》对于演员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知道每场演出只有一个观众时,我很兴奋,感觉会很刺激。”演员李嘉龙说,“怎么定义这场演出的观众?首先他肯定是参与了这场演出,不像常规的演出,观众是纯被动的,坐在观众席接纳演员给他输出东西。我们会成为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他是蛮信任演员的。当然,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也愿意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分享出来,完成这场演出。”

新浪潮戏剧探索个性化的观演需求

《存在与时间2.0》的制作过程,也是一次实验。随着戏剧市场日趋成熟,剧迷数量扩张,文化宽容度增加,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增长,观众对实验戏剧的诉求越发强烈。源于实验戏剧的小众属性,其在制作规模、受众定位、档期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场一名观众”的《存在与时间2.0》能够在广州大剧院制作并上演,对于实验戏剧运营探索极具意义。该剧首演40场,观众60%为95后和00后。对于这个现象,该剧制作人、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表示:“实验戏剧是比较小众的艺术形式,多为年轻观众追随。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的喜好也在变化。我们发现,很多传统形式无法满足年轻观众的诉求。作为剧院,培育年轻观众,就是培育戏剧的未来。所以,这次跟王翀导演的合作充满了挑战,但非常值得!”

2020年初,广州大剧院与王翀导演一同打造了线上戏剧《等待戈多》2.0版,单场演出创下了29万观众的纪录。2021年,双方再次合作的《存在与时间2.0》只有一位观众。导演王翀表示,“戏剧演出的影响力不仅仅通过消费行为传播。戏剧作为一种行为,可以直接传递思想,表达诘问。就像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一样,不是只有去现场观看,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力量。只依靠作品的传说,揣度她走长城的艰难过程和漫长的情感历程,也能感受到背后的良苦用心。”

《存在与时间2.0》的诞生带了很多疑问,尤其是对市场和票房的疑问。没有买到票的观众呼唤加演,这部充满神秘感的戏剧作品,在豆瓣上获得了一边倒的好评,发稿时高达9.7分。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能够获得“每场一名观众”的极致体验。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