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樊女士的10岁侄子偷偷拿家里的钱购买卡片,花了上千元。于是,樊女士找到卖家要求退款,双方因此争执不下。最终经警方调解,卖家承认错误退还1000元。
杭州的樊女士(化名)最近有些烦恼,她10岁侄子的房间里多了许多卡片。“这种‘奥特曼’卡片我侄子以前就有一些,他妈妈见他喜欢就给他网上买了一点,但是我现在发现家里的卡片一下子多了好几倍,我就问他是哪里来的。”原来樊女士的侄子这段时间趁父母不在家,就偷偷拿了家里存下的压岁钱去买了卡片,并且在不到一个月里就花了上千元。
樊女士称,这种卡片销售类似于“盲盒”,商家不断推出所谓的稀有卡片,越贵的卡包抽到好卡的机率就越大,这种诱导性的推销方式很容易让小朋友们着迷,对于大多未成年来说根本抵挡不了这种诱惑。
樊女士表示,她带着“卡片”去找店家要求退货时遭到了店主的拒绝,店主说这些卡片数量过多,不一定都是在自家店内购买的,并否认存在诱导销售。无奈的樊女士只能选择报警,“侄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多次进行了大额消费,商家不但没阻止甚至还可能存在诱导消费,应该把钱退回来。”
杭州拱墅区石桥派出所民警周顺龙赶到现场后询问店家,在销售玩具时是否有过提醒,尤其是碰到未成年进行大额消费时?而店主表示,自己每次都有询问,“小朋友都说是家里人同意的。”
争议一:“卡片”是不是都是出自该家文具店?
店主一表示,店内是有监控的,但是只能保留半个月的记录,并且自家店销售时不用扫码,没有销售记录清单。
通过现场监控发现,樊女士的侄子最近的一次来店购买时就花了上百元,且使用的都是百元整钱。
争议二:店家是否尽到提醒未成年人的义务?
樊女士表示,店家这种形式主义的询问根本没有意义,有哪个孩子会当场说“不”,“像这种多次大额购买的情况,店家不是应该直接拒绝销售给孩子?自己作为监护人肯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认为文具店老板也有一定责任,当发现孩子消费金钱与其年龄不符时,没有有效地阻止,而是多次促成交易,完全没有尽到提醒未成年的义务。“
店主表示,作为店家,自己在销售时已经做到提醒义务了,不可能小朋友买张一二元的卡片还要先打电话联系对方父母。“小孩子买这么多卡片回家,家长没有及时发现阻止,应该是家教的问题,不能来怪罪商家。我就严禁自己的孩子接触这种玩具。”
严禁自己的孩子玩“卡片”,但却销售这种“卡片”给别人家的孩子?双方争执不下,民警随后将双方带回派出所。民警联络了市场管理部门和街道调解员共同就此事进行了调解协商。最终,店主认识到了错误,退还了1000元的卡片费用,并就自己的行为向樊女士赔礼道歉,双方纠纷到此结束。
警方提醒: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兴趣点自然会转移,而我们家长要注意的是树立孩子的正确消费观,及时进行疏导和教育,避免让孩子产生过度攀比和失控消费,当然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家长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商家和我们每一个大人的共同努力。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通讯员:拱公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