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180余件/套精品文物,3个原大复制整窟、35件壁画临摹本,70余幅高清复制壁画,6身复制彩塑等汇聚故宫午门正殿和东西雁翅楼。
上世纪50年代,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70年后,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再次携手办展,两座文化丰碑,以其超越时空、融汇古今的独特魅力,让观众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伟大的融合力、创造力和生命力。
展览中一枚小小的汉简,记录了汉代驿站用十八担粟(相当于486斤谷)来喂乌孙国使团的马。从粮食数量推测,这个乌孙使者团十分庞大。这是史籍上没有记载,却真实发生于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故事。类似的汉简在展览中共有25件(套)。
一尊北宋年间的木雕八臂观音残像,由杨木整体雕出。文物专家从残存手臂的情况分析应是八臂十一面观音像。
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八臂十一面观音像,但雕塑像稀少,这尊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残像显得尤为珍贵。
敦煌的壁画中有相当多反映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应该莫过于《张骞出使西域图》了。壁画表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张骞是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的使节,这标志着以国家为单位的大交融在丝绸之路上拉开大幕,这是彪炳史册的大历史。
故宫午门西马道上搭建起了临时展厅,三个莫高窟洞窟被原汁原味地“搬”了进来,西魏时期的285窟、初唐时期的220窟和盛唐时期的320窟一字排开,拾阶步入展厅,敦煌气息扑面而来。
220窟是唐代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窟内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当时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剥去四壁上层壁画,初唐杰作赫然重辉。观众细看,壁画上欢快的舞者正在跳的,是大名鼎鼎的“胡旋舞”。入口处绘制的帝王和大臣状态,几乎与阎立本《帝王图》一模一样。
285窟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壁画中,雷神、伏羲、女娲等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人物一一露脸。
320窟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窟顶凿井绘云头牡丹井心,颜色浓艳厚重,宛若刚完工不久。
古老与活力,为何故宫和敦煌都能做到无缝结合,答案也在这场时隔70年后的联展中。
此次联展是一次真正的“云”展览。在举办线下展览的同时,故宫博物院和敦煌研究院分别在“数字故宫”“云游敦煌”小程序中推出线上展览,通过数字技术,让万千大众足不出户就能云上逛展。
线上展厅还精选了包括大月氏简、胡腾舞铜俑、金累丝嵌珠凤妃冬朝冠、步辇图卷等珍贵文物,动动手指就能详尽了解文物的生平、年代、独特性。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巧蓉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部分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