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7月11日,一艘来自阿曼,构造奇特的船开进了广州港。这是一艘按照古代阿拉伯船样式造的仿古木帆船,叫“苏哈尔”号。这艘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船,在广州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是第一艘抵达广州的仿古木帆船,而且和《一千零一夜》里传奇的航海家辛巴达有关。按照书里的故事,辛巴达的第七次航海,就来到了广州。而“苏哈尔”号原本的船主,就是辛巴达的原型之一。
广州博物馆中陈列的苏哈尔号船模
这艘船有很多神奇的创举,其中之一是:除设有一台用以发电照明的小马达和一部应急备用的六分仪外, 没有其他任何机械动力设备和现代化导航仪器。航行中, 靠海风作动力,用牵星板等古老的观测设备看天星来导航。船员们连食物也模仿古代阿曼航海家, 只带阿拉伯大饼、鱼干和椰枣等,只是每天通过无线电报向马斯喀特汇报自己的行踪。
1981年6月11日,“苏哈尔”号离开新加坡,驶向广州。这段航程中海风特别强劲。6月15日凌晨4点,海风从二级骤然升到八级, 瞬间撕开了厚厚的船帆。接下来不到8个小时内,海风撕裂了4张船帆。船上只剩下3张备用帆了,这样船只很可能很快就因为失去动力而只能在海面上无助漂荡。船员们冒着倾盆大雨,换帆、补帆,艰难而勇敢地向着珠江口驶来。当水手赛义德爬在高高的桅杆上, 将望到的第一个岛屿告诉同伴们时, 大家立刻拥上甲板,高兴得唱起船歌, 跳起阿拉伯舞蹈。有一位阿曼船员说,当他看到中国的第一个岛屿时,开始还以为在做梦。
6月30日,“苏哈尔“号终于抵达珠江口桂山岛锚地。当时风浪大作, 风雨交加,为了确保安全,黄埔港专门派出一艘设备较好的拖轮和经验丰富的老引水员, 于7月1日把它引进到黄埔新港。7月11日, 在我海军护卫舰的护送下,拖轮将“苏哈尔”号引进到广州港洲头咀码头。
“海天千色”展中的六分仪
看过《加勒比海盗》等西方航海主题影视剧的人大约知道,苏哈尔号用的“六分仪”是种使用非常普遍的航海仪器,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原理又是如何呢?在广州海事博物馆中全新开幕的“海天千色——西方航海仪器展”中,就有多件六分仪。
广州海事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船舶在进行跨洋航行时,必须时刻掌握船只所在的经纬度。航海家为了弄清楚自己所处的纬度,需要一种仪器,通过测量海平面和某颗特定星(如太阳、月亮、恒星)之间的夹角(俗称天体高度)来确定纬度。1730年,美国人T•戈弗雷和英国人约翰•哈德利分别发明了八分仪,因其观测的范围为45度,正好是圆周的八之一,因此称八分仪。这是一种理想的纬度测量仪器,极受航海人员欢迎,直到20世纪初仍然作为测量天体高度、确定纬度的方法。 但八分仪测量角度只有45度,在测量月球与天体的角距时非常有限。1757年,英国机械师伯德( John Bird)借鉴坎贝尔船长的改进建议,以八分仪为依据,把测量范围扩大到60°,这就是六分仪。较之以往的星盘、拉绳式牵星板和直角象限仪等测量仪器,六分仪测量精度有了很大提高。其后六分仪的测量夹角虽然逐渐提升到120度乃至144度,但其六分仪的名称却一直保持不变。
在航途中,船员们通常用六分仪测量某一时刻太阳或其他天体与海平线或地平线的夹角﹐以便迅速得知海船或飞机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六分仪具有扇状外形﹐其组成部分包括一架小望远镜﹐一个半透明半反射的固定平面镜即地平镜﹐一个与指标相联的活动反射镜即指标镜。六分仪的刻度弧为圆周的1/6。使用时﹐观测者手持六分仪﹐转动指标镜﹐使在视场里同时出现的天体与海平线重合。六分仪的特点是轻便﹐可以在摆动著的物体如船舶上观测,缺点是阴雨天不能使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维宣 卜松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