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创刊一周年座谈会暨
广东文学评论年会在
省作协岭南文学空间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吴义勤,省委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二巡回指导组组长张进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当代室主任李建军,《中国作家》原副主编萧立军,《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副主编崔庆蕾等出席会议。
会议由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主持,省作协主席蒋述卓,省作协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陈昆、苏毅及省作协各部门、杂志社负责任人也出席了会议。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一周年之际,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阎晶明,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等发来视频或贺信。
李敬泽在视频中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一周年已经成为活跃的文学评论阵地,希望评论家们能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领风气之先,有力推动新时代文学评论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起到引领风气、引导创作的作用。
阎晶明在视频中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一周年,在文学界尤其是评论界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的反响。广东是一个文学创作非常活跃的地方,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重镇,在这里聚集了很多活跃的评论家。这份刊物的创办,将更加有助于广东的文学评论事业能够迈上新的台阶,同时也对中国当代文学评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邱华栋在贺信中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的诞生,是珠江和香江流域人文学界一次雄心勃勃的出征。检视一期期厚重的杂志,可以看到立足本土文化是我们的来源,放眼世界文学是我们的旨归。这本杂志紧密联系持续生成的文学现场,是忠实的时代记录者;高屋建瓴补著史料理论,是公正的学术持守者;热切关注当下文学的未来走向,是文化前程的建构者。
吴义勤在讲话中指出,广东火热的文学氛围,文学工作者的节奏、干劲,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这一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评论的风格、定位都在慢慢地清晰,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大,为刊物行稳致远提供了良好基础。希望杂志一要继续把政治导向放在首位,守好意识形态的阵地;二要下大力气办出特色,既要立足、面向大湾区,又要办成全国性的特色。三要形成鲜明的文风和立场,要有批评性的思考。四要加强策划和组织。想办法策划一些名栏目,用名牌支撑刊物。五要有跨界意识,要有大文学的意识,从文本、地域、作者等方面着手,使《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更具魅力,取得更好成绩。
会上,贺仲明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一年来的办刊情况和接下来的办刊思路。陈昆就《广东省作家协会加强新时代文学评论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起草情况做了说明。
李建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有自己的风格,很有自己的高度,长期坚持下去,卓然自成一家,或将成为大家都很尊重的一个文学评论重镇。
萧立军认为,文学评论既要关注现实,又要总结历史。广东文学七十多年来的成绩,要很好地总结,把这个研究透了,对于研究眼下的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张燕玲认为,品牌建设、学术建设要双管齐下,两手都要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然后才可能展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支持优秀的学术人才成长。
崔庆蕾建议,要扶持本地队伍,形成批评特色,不断扩大粤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个不仅仅是对于当地的文学批评发展,形成一个有特色的队伍,也是一个形成自身特色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其他与会领导、专家也做了精彩发言。王兆胜、丁帆、程光伟、潘耀明、朱寿桐、吴志良、张清华等编委及郭小东等专家分别发了祝贺视频或贺信。
张培忠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省作协要联合媒体,以轮值制方式每年组织一届广东文学评论年会。组织编纂《广东文学通史》《广东文学蓝皮书》,提高广东文学话语权和影响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吴波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波
通讯员:何小流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