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坪工程

玻璃 古代海上贸易的珍宝

日期:2021-10-24 20:20:36

《西游记》写沙和尚被贬下界,是因为打碎了一个“琉璃盏”,也就是个玻璃杯。

说明古代玻璃很金贵。

说起玻璃,古代广州很有话说。

广州最早的玻璃发现于2200年前,来自西汉南越王赵眜的墓中。几十年来陆陆续续出土的玻璃制品还有不少,特别是珠子多,高达万枚以上。这些珠子有本土产,更多是外来货。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广州地区发觉的两汉墓葬超过1000座。从西汉初期的南越国时期开始,各时期墓葬中发现大量玻璃制品。这类玻璃制品不见或少见于中原地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以玻璃珠为主的串饰,达万枚以上。

这些玻璃制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传统特色的仿玉玻璃,一类是富有外来特色的项链、手链、珠子等装饰品,也就是古代所说的珠玑、璧琉璃,此外还有一些玻璃器皿。

绿色玻璃瓶 2003年广州番禺小谷围岛南汉康陵地宫出土

关于仿玉玻璃,南越国时期的主要器物是“璧”。西汉中期以后,璧的数量减少,代之以带钩等。出自南越王墓的22件镶在鎏金铜框里的平板玻璃,是迄今所致的时代最早的透明平板玻璃。

玻璃器皿主要是小碗,时代都是西汉中期,目前所见的三件都是深蓝色半透明。

珠子是大宗。珠饰最早是在南越国的高级贵族中流行,南越王墓中就出土了不少,其他一些等级的墓葬中也很多。从形式风格和制作技术、材料来看,他们大多数有可能是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得来。

广州发现玻璃珠里面,仅有三枚被称为“蜻蜓眼”,都是南越国时期的遗物。蜻蜓眼玻璃珠是埃及的一大发明,最早的标本为埃及公元前1400-前1350年的玻璃珠项链。这项技术后来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所掌握,地中海东安和伊朗西部发现许多年代在公元前5-前3世纪的蜻蜓眼玻璃珠。西方风格的蜻蜓眼玻璃珠最早在我国发现于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墓地。广州发现的这几枚,可能是西方珠子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传来后,在广州模仿其样式制作的。

还有一类珠子被称作“印度-太平洋珠”,也就是一种用拉制法制成,直径一般小于5毫米,色彩呈不透明淡红棕色,及橙、黄、绿色等的单彩玻璃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考证,这种玻璃珠首先可能实在印度阿里满都生产,后来逐渐向外传播。广州发现的这类珠子,可能既有来自西方的产品,也有本地产品。进口产品应该通过海上贸易而输入。

专家指出,通过玻璃珠这样的小物件,我们可以发现,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它同时还展现了中国文化与南海诸国、中南半岛、印度洋沿岸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东西方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并立。东西两个帝国之间的沟通,主要是经过安息和印度地区。以今印度地区为中间站的海上中西交通,就是这样一条由中西双方共同开辟的海上商路。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部分图片据南越王博物院)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