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边界·共生“未来4景”公共艺术展在广州未来社举行,展出了四位青年艺术家陈安斯、陈一致、段俊豪、袁泽强创作一批在地性艺术作品。
策展人姜俊表示,四位艺术家完成了几个月的调研,和自己共同实施了这个公共艺术展“未来4 景(jing)”。它沿用了八景范式(潇湘八景、嘉禾八景、西湖十景、富岳三十六景……),创造了一个基于“未来社”的四件在地性作品——一楼的“21000赫兹”、庭院脚手架和四楼的“天空”、二楼的“系统人”、四楼的“A Day”。“我们将它们理解为对于观众驻足观看的邀请,对此我们在海报上新编了一个‘景’的通假字‘景’。它们如同亭子,是‘日’下之亭,也是‘曰’(对话、言说)之亭。这四位年轻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个体和场所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反思。”
《A DAY》胶片、影像 尺寸可变
展览中,陈安斯的作品《A DAY》是由胶片墙《Daily》和视频《A Day》两部分组成的在地性作品,分别纪录未来社周围建筑群阳台的日与夜,以及来到未来社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在当代社会中,小到日程表大到居住空间,我们的时间被日历划分、空间被房子划分,在这些密集、重复且同质的格子里生活,有困境和挫折,又有沉浸其中怡然自得的快乐。”陈安斯表示。
《系统人——互联网情境中人的日常行为机制研究》 影像、玻璃贴画
陈一致的作品《系统人——互联网情境中人的日常行为机制研究》由影像和玻璃贴画两部分组成:影像部分结合虚拟与现实,以未来社为基地实施在地性创作;玻璃贴画部分结合未来社观众提供的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软件截图,组成了一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正如每个人的指纹与身份识别都有所不同,系统记录下的我们也因浏览习惯与内容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我’。希望通过作品记录这个存在于电流信息中的自我痕迹。”陈一致说道。
《21000赫兹》纱布、墨水
段俊豪作品《21000赫兹》由2000条左右的纱布悬挂而成,每一条上面的绿色痕迹都是手工染制,这些斑驳的绿色,共同组成了一个音频的波形图,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片人工的丛林。作品悬挂在未来社临街的玻璃廊道内,每个人都可以走进作品中,感受纱布在身上的拂动。“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20000HZ,21000HZ是一个存在但我们无法听见的声音频段。这是作品名的来源,这件作品剥离了声音原本听的属性,让我们用视觉与触觉去感受。”段俊豪介绍道。
《2.8立方天空》 灯箱Ur膜 LED灯 铝架
脚手架常用于现代城市的建筑工程,袁泽强从未来社的上空截取了一段,将它制作成了2.8立方的灯箱,并放置于建筑边遗留下来的脚手架中,希望它守护着这片祥和,象征着美好、憧憬的未来。“作品在玻璃上用荧光丙烯以渐变形式画一个天空,通过阳光的强弱,因时间变化,使其玻璃呈现不一样的效果。同时通过隐约的色彩变化,也让人沉浸在另一种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中。”袁泽强表示。
展览开幕式现场
据悉,展览将持续展至10月31日。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李巧蓉
部分图片来源:主办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