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坪工程

遨游艺海五十春!众专家座谈倪惠英艺术贡献

日期:2021-10-20 10:53:50

10月16日, “遨游艺海五十春——倪惠英从艺50周年表演艺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戏曲专家、学者等到会,充分肯定了倪惠英从艺50年在粤剧领域的成就和贡献。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粤剧院、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共同承办。

研讨会现场

倪惠英被称为“金嗓子”“小曲王”,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文武双全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她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同时荣获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情寄粤剧舞台,先后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批宜雅宜俗、性格各异的舞台形象,唱红了南粤大地,倾倒了海内外戏迷,结下了累累的艺术硕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新、绮丽、婉转、传情的艺术风格。

与会嘉宾高度评价倪惠英的艺术成就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高度评价倪惠英从艺50年来的艺术成就与艺术贡献。

90岁高龄的广州市原市长黎子流表示,倪惠英能成长为粤剧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教育。她有艺术的情怀和追求,且一生坚定地忠于粤剧,同时又能打开思路与时俱进,并且积极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提出,当前粤剧艺术应该要站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继续前进,重新出发,同时要坚持文化自信,继续培育年轻一代演员和观众。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用三个“自觉”总结了倪惠英的艺术人生。他认为,倪惠英有着高度的“艺术自觉”“文化自觉”“理论自觉”,这是她艺术生命常青的重要源泉。

“倪惠英是一个有大抱负、大情怀、大格局、大智慧的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表示:倪惠英对粤剧艺术守正创新,同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投入粤剧的传承与教育事业中,精神非常宝贵。

从艺50年,倪惠英一直致力于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为粤剧积极鼓与呼。她开创了“都市新派粤剧”的探索之路,推广“粤剧进校园”“大学生走进剧场”,编创“粤韵操”,编纂《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工程于 2017 年启动,目前已经顺利出版了 “做打卷”和“唱念卷”,今年将出版“音乐卷”。

在从艺50周年专场晚会,年轻演员们表演由倪惠英编创的“粤韵操”

一级编剧、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认为,倪惠英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觉和远阔的视野,不仅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出色的管理者。在粤剧舞台上,辛勤耕耘五十载,收获了无数荣誉,对艺术的追求却没有止步。2017年启动的《粤剧表演艺术大全》把粤剧近百年来最有特色的表演形式用科技手段加以记载,为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扎实可靠的基础,这对于粤剧界乃至于全国的戏曲界都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高扬认为,《粤剧表演艺术大全》这本书以文献的形式将粤剧表演艺术进行“封存”,得以流传得更远,为中国戏曲界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董上德提出“倪惠英模式”。他认为,倪惠英具有将舞台经验转化为追根溯源的自觉意识,再由自觉意识上升为粤剧史意识。通过“舞台之上”与“案头之上”相互结合,构成“倪惠英模式”。“一位表演艺术家能够构成自己的剧种史意识,我想在中国很罕见。”他说。

 “惠英同志用半世纪的努力完成了艺术人生的五个阶段:从演艺新苗到优秀青年演员,到粤剧名旦,再到德艺双馨表演艺术家,现在她接过红线女老师的旗帜,成为了粤剧界的掌门人、领军人。”一级编剧、广东粤剧促进会副会长何笃忠如是说。

从艺50年,倪惠英不仅在创作上大胆探索,同时积极推动粤剧艺术的传承与观众的培养。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原副院长、一级编剧梁郁南回忆起倪惠英推动的“大学生一元钱走进剧场”活动,“她的理念是要让大学生真真正正地看到高雅的艺术,而不是简简单单地把很简单的技巧展示给大学生。她关注着整个粤剧观众的培养、粤剧生态的建设,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很感动。”

倪惠英:粤剧是我的终身事业 

在研讨会的前一晚,《遨游艺海五十春——倪惠英从艺50周年晚会》暨《倪惠英艺术人生》新书首发式在广东艺术剧院举办。晚会以五大篇章集中展示了倪惠英的成长之路和艺术成果,吸引了上千名观众捧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名誉会长胡芝风评价,该场晚会集结了高水平的创作团队,通过多部门的配合,彰显了倪惠英的从艺过程的坎坷、成就这一主题,展现了倪惠英从艺50年坚守、坚持、自觉的精神,内涵非常丰富。

遨游艺海五十春——倪惠英从艺50周年晚会剧照

研讨会最后,倪惠英在发言中表示,从艺50年,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留住粤剧的根脉,为粤剧人保住一方精神家园。未来,她将以更加的开阔的视野和思维继续寻找和探索粤剧事业创新发展之路。 

倪惠英

她说,“我是党培养出来的文艺工作者,我遇到了粤剧发展的最好时期,尽管其中也有艰难的坚守、突围。粤剧是汇聚我们这方水土人乡音乡情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是我的生命依托。在粤剧最艰难的时期,催生出我强烈的使命感:我们要保住粤剧,保住这个方寸舞台。我们也是这样去做的。这次最大的感触是让我厘清今后的路。因为我一直觉得粤剧是我的终身事业,人生每天都是新的起点,对于我来说,我想我要继续学习,要更新自己的思想,要有新的作为,要有新的担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黄岸 

通讯员 文瑶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苏俊杰 部分由主办方提供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岸 苏俊杰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