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介绍了《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情况(以下简称《意见》)。记者在会上获悉,为进一步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上海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重点针对上海市具有基础研究显著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长期、稳定资助,支持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引导科研人员以“宁打一口井、不挖十个坑”的态度心无旁骛开展研究。
为科研人员打造潜心、高效工作的“小环境”
据介绍,上海将聚焦张江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压舱石”作用。以三大先导产业为例,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着重解决好集成电路高端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算法算力、生物医药“救命药”等“关键命门”问题。基础研究是一个知识探索和增长的长期过程,根本上要依靠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和追求真理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科研人员普遍反映在基础研究领域要加强长期稳定支持、厚植潜心研究氛围等迫切需求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朱启高表示,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研究,本次提出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旨在充分发挥上海市部分具有突出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团队,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
朱启高介绍了“特区计划”的主要做法。
一是强调长期稳定的实施周期。为保证科研人员及团队获得相对充足的探索和研究时间,“特区计划”以五年作为一个资助周期,并且赋予特区充分自主权,允许自由选题、自行组织科研、自主使用经费,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减少各类申报所占据的时间精力。将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在调整研究方案、技术路线和预算调剂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深入推进基础研究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试点。例如资助50万,在50万经费里不再另行规定具体类别和数字,可以自行组织,但是给一个负面清单。
二是突出交叉融合的研究方向。加大对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交叉研究的支持,鼓励试点机构组建交叉学科群,推动更多跨代技术和颠覆性创新成果的产生。
三是探索松绑放权的管理制度。鼓励各试点机构创新内部管理机制,重点在探索非共识项目的遴选机制、实施项目专员制度、改革人才和成果评价制度、建立容错机制等方面开展探索。
四是组建砥砺创新的人才队伍。在紧迫战略需求的重大领域,和有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培育一批跳出“跟随型研究”,创造更多“引领型研究”的一流人才团队。
引导企业及社会力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明确了科技投入的重点和方向。
因此,上海启动“探索者计划”,引导企业与政府联合设立科研计划,鼓励企业和社会捐赠或设立基金会,探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朱启高介绍说,基础科学领域的研发,除了政府出资,还需要企业和第三方基金出资,这是通常比较成功的做法。目前,我国还是以中央出资为主,将来也讲采取多种出资方式鼓励基础科学研发。“目前上海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如2021年,市科委与联影集团等企业联合设立了‘探索者计划’,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充分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重点产业在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市发布指南,通过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形式,引导支持优秀研究机构与科研人员开展项目研究。”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