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坪工程

上海,侬好!粤剧来了,曾小敏来了!

日期:2021-10-15 16:03:40

“我是曾小敏”全国巡演,

在北上广深等十几城,

绽放粤剧文化的斑斓色彩。

这一次,巡演来到了上海。

广州上海双城同韵,

两地共情。

向上海观众问好,介绍巡演亮点

10月14日上午,“演艺大世界 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暨“沪Am I” 曾小敏粤剧艺术全国巡演(上海站)媒体见面会在宛平剧院举行,国家一级演员、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获得者曾小敏,与著名粤剧表演家丁凡,国家一级指挥范焘,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王燕飞,国家二级演员朱红星等本次巡演的主创主演出席了活动,向上海的观众与媒体朋友问好。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书记杨靖、上海爱乐乐团团长孙红等上海方面的嘉宾,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上海日报》等40多家主流媒体参加了活动。

曾小敏说:“我们希望把岭南文化向全国观众做更好更新颖的展示。广东的文化特征就是创新、开放、包容,其实我们粤剧的基因和气质也是一样的,所以在策划这次全国巡演的时候,是按照传统粤剧艺术的特色,选取我的代表作品,包括粤剧《白蛇传·情》《红头巾》,还有《谯国夫人》,这些剧目作为巡演“剧·说”板块的一部分,会在不同的城市多次呈现。”

“粤剧交响演唱会在每个设定的巡演目的地城市都会上演,因为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是我艺术特色的综合展示,也是我对自己所选取作品的理解,更有我对粤剧艺术舞台内容的感悟,所以在演唱会上会有很丰富的叙述方式,包括视频展示和现场演出的互动。”

票房大卖,上海是粤剧的福地

曾小敏说:“上海应该是粤剧的福地。早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上海滩已经有着超过10万的广东‘移民’,客居他乡的他们把粤剧带到了上海。旅沪粤民自发组织的业余粤剧组织应运而生,在上海这个十里洋场里生生不息。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李雪芳等粤剧前辈都曾在上海演出。1956年,广东粤剧院粤剧电影《搜书院》就是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而我是2013年凭借粤剧《青春作伴》在上海获得白玉兰奖主角奖。所以说,上海的观众对粤剧并不陌生。我刚才听说上海的几场演出票房大卖,票已经售罄了,我非常高兴,感谢上海观众戏迷们的支持!”

“我们这次能够票房大卖,我觉得非常开心,也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戏剧能真正地走向大市场,能够让更多观众,无论男女老幼都能走进剧场近距离感受粤剧的魅力,感谢上海提供了粤剧文化展示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曾小敏说。

曾小敏表示:“上海是一个兼容并包而且一直引领时尚的城市,所以它接纳并成就着各种的优秀的艺术形式,无论传统还是时尚;由于具备极高的审美能力,也特别接纳创新和唯美的表达,这样的城市氛围已经培育出一块丰厚的文化土壤,可以生长出最上海也是最世界的艺术果实。”

粤剧永远不会过时,年轻人越来越喜欢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粤剧的创新和推广,到了我们这一代粤剧更加不乏创新。我们一直在做传统剧目的创新推广,打造了很多剧目,包括《白蛇传·情》的舞台版还有电影版,已经公认成功出圈;很多年轻人都非常追捧这部戏的舞台版,把它拍成电影以后,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从传播面和影响力来看,进一步扩大了粤剧的推广范围。”

“粤剧是我们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华语世界文化的脉络之根。与时俱进加上不断拥抱创新,所以它永远不会过时,我相信我们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喜欢,越来越懂得去关注、呵护、传播,甚至一起创新粤剧。”

14日下午、晚上,巡演主创主演在上海爱乐乐团进行了排练 、 合成,曾小敏与她的伙伴们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上海的观众和戏迷。

10月15日19:30,《我是曾小敏——“剧·说”交响演唱会》;10月17日19:30,新编粤剧《白蛇传·情》;10月19日19:30,现代粤剧《红头巾》;曾小敏,与戏迷相约上海宛平剧院,不见不散。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谢育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