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坪工程

首届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研究成果能转化成项目是生物医药创新的关键

日期:2021-10-15 16:03:08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加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持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因此,生物医药的创新备受关注。

10月11日,在上海举办的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生物医药如何“创新”成为行业内的焦点。

目前来看,生物医药真正的原始技术的创新,美国、欧洲、日本依旧领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指出,从整个行业来看,国内企业缺少早期研发的能力以及临床研究的能力。这方面人才储备以及相关政策等等亟待提高。

“在缺乏源头基础研究的情况下是产生不了真正性的世界性原创。”迈威生物总裁刘大涛表示, 生物医药的创新,首先要国家和企业大力投入前期基础创新,然后还要考虑如何转化成果。“现阶段,中国专利不少,但很多没有得到及时的转化。因为研究脱节,要把这些东西串联起来,打造创新集群这是我们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思考的。”

刘大涛表示,生物医药的创新一定是一个国际标准的创新,药品应该是对所有同一类疾病是有更好的疗效和效果。因此他认为,把真正好的药做到欧美市场,是创新企业以后的方向。

正大天晴被认为是“仿制药之王”, 但现在正大天晴正在走上从仿制到仿创再到创新的的路。“去年我们在世界期刊发表了250篇文章,其中140篇都是关于生命科学的,说明我们的研究力量其实很强。但是真正这140篇研究能转化成革命性的,完全发现新的靶点或者新的发现机制是没有的。所以我们缺少的是生命科学和基础科学研究真正能够转化成项目的中间过程转化。”正大天晴董事长谢承润在接受采访是说,今年国家开始建设了四个重点医学转化中心,其实就是在加强基础研究包括临床研究进一步的发展进程。

微信图片_20211012130549.jpg正大天晴董事长谢承润

临床研究是医药研发创新的必经环节。目前,我国医药健康企业普遍面临临床研究周期长、研发成本高、数据国际互认程度低等问题,受制于临床研究的能力和资源,许多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取得的进展,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化到临床应用中。谢承润表示,进行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让临床医生可以有更好的输出,这也是行业探索的方向。“希望能在2030年实现健康中国这个方向下,我们能成为代表中国的创新型药企。”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周裕妩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庆辉 周裕妩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