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个春来,五十个秋,
蓦然回首点滴记心头。
经历了千锤百炼、逆流顺流,
才换来文唱武打声并秀。
听掌声,感怀师友,一台戏,一生守。
抱鲜花,思潮起伏,唱未停,心依旧。
守候舞台,献身红豆,年月过,心依旧。”
——《心曲》
10月15日晚,《遨游艺海五十春——倪惠英从艺50 周年晚会》暨《倪惠英艺术人生》新书首发式将在广东艺术剧院举行。粤剧表演艺术家倪惠英领衔主演,将向羊城戏迷讲述她与粤剧相依相伴走过半世纪的艺术人生。这也是倪惠英继从艺二十周年、三十周年、四十周年后的第四个个人从艺周年纪念艺术专场。日前,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她表示:“粤剧已经融入我的生命,让我的人生更多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
据悉,该专场从属于“永远跟党走—广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艺术名家新人专场演出”,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粤剧促进会、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演出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晚会阵容强大
5个篇章勾勒倪惠英50年艺术人生
倪惠英被称为“金嗓子”“小曲王”,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文武双绝的粤剧表演艺术家。她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与一代粤剧宗师红线女同时荣获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级粤剧非遗传承人。她一直致力于粤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专场演出阵容强大,特别邀请广州市原市长、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创会会长黎子流,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陈建华担任嘉宾。邀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黎骏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崔玉梅,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郭东文,国家一级演员林家宝,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吴非凡,全国戏剧文化奖表演金奖获得者李伟骢,音乐制作人黄智毅等名家和新秀担任主演。广州粤剧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参演。
演出分为《初试啼声》《激情岁月》《矢志坚守》《开拓创新》《春华秋实》五个篇章。整台晚会以倪惠英的回忆展开,勾勒出她50年艺术人生的灿烂历程。
第一篇《初试啼声》中的情景小品《改名字》,倪惠英要把自己7岁时候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性格决定命运。我从小就很有个性,我原名倪志,但是我不喜欢,觉得这个是男孩的名字。所以小学一年级开学那天我硬拉着爸爸去派出所改了名。”倪惠英说,“我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
第二篇《矢志坚守》中,黎子流、倪惠英将演绎粤曲对唱《高歌一曲百万行》。
整场晚会将演绎倪惠英代表剧目选场,比如《红色娘子军·指路》《杨门女将·探谷》《白蛇传·祭塔》《睿王与庄妃·闯营》《花月影·萌情》,这些选场展示了倪惠英对艺术的追求和思考。倪惠英、欧凯明、黎骏声等一众粤剧名家的演绎,也会让观众过足“戏瘾”。
第五篇《五春华秋实》则展示倪惠英近十年来的主要工作,比如粤韵操,从娃娃抓起培养青年观众。这一篇章的文化讲坛《盛世修典》环节,由陈建华担任嘉宾。
结束歌舞《心曲》,由倪惠英和其子黄智毅共同演绎。黄智毅虽然做流行音乐,但是对粤剧也很有感情,之前他的一首《帝女花·追思》让人惊艳。“这首《心曲》也是他写的,融合了几首粤歌。”
50个春来50个秋。倪惠英说:“我的表演不重要。希望让人们从中看到粤剧这些年的发展。感恩所有爱我和支持我的人。”
《倪惠英艺术人生》将首发
折射出粤剧的发展变化
本次晚会还将举办《倪惠英艺术人生》首发式。在这本书中,倪惠英通过回顾半世纪的粤剧艺术人生,向社会、观众展示50年来粤剧的发展状态。“这本书有很多我的回忆,粤剧事业也是随着囯家的发展而发展的。”倪惠英说。回顾50年的艺术人生,可以折射出粤剧的发展变化,看到清晰的时代脉络,“包括我当年的书信、照片,都有时代痕迹。”
出生于广西南宁的倪惠英,两岁时随家人来到广州定居,住在文化公园附近的她经常泡在那里看演出。多才多艺的她14岁就被招入了广州粤剧团。“20世纪70年代的条件很艰苦,团里只有一部货车。但是大家下乡演出时都是一路欢歌,因为老百姓喜爱粤剧。”那时候,倪惠英主演的《杨门女将》在中山纪念堂连演30场,场场爆满,观众要连夜排队才能买到票。
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倪惠英见证了粤剧从黄金时代到一度被认为是“夕阳艺术”的变迁,但她一直没放弃,依然坚持演出。“回头来看,这是时代的进步。虽然我们当时失落,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倪惠英说。
“年轻一代没兴趣,粤剧就没希望。”在迎接挑战的同时,倪惠英也在不断思考,不断创新。2002年,她主演的粤剧《花月影》横空出世,该剧在粤剧中首次融合了交响乐、舞蹈等艺术元素,被专家称为“粤剧转型期的代表作”。倪惠英也被认为是粤剧的改革派。
进入21世纪,传统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2009年,粤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倪惠英开始思考如何将有几百年历史沉淀的粤剧传承好。于是,2010年,倪惠英在任广州粤剧院院长时做了《广府华彩》。“连演30多场,大受欢迎。观众能欣赏到粤剧各大流派的代表作片段、生旦净末丑不同的风采,还能了解粤剧历史。”
近十年来,她回归传统。她呼吁要编纂粤剧表演艺术方面的书籍,留住粤剧的根脉。她的呼吁也得到广州市的重视,《粤剧表演艺术大全》编纂工程于2017年启动,已经顺利出版了“做打卷”和“唱念卷”。国内戏剧界很多同仁感叹,《大全》的编纂是中国戏曲界的一个示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事。“为粤剧留下根和源,是我们这一代粤剧人应该担当的使命。”倪惠英说。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投入到粤剧事业中,粤剧让我的人生更多精彩,更有价值和意义。”倪惠英说,“我已从艺50周年。我觉得年龄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我会一直为粤剧鼓与呼。”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