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推动侨批保护活化又有新成果。在江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由中共江门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江门市委宣传部主办,江门市文联承办的首部侨批舞剧《侨批·家国》将于10月10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进行首演。
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探索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盛行于19世纪中叶至上世纪70年代。2013年6月,由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侨批记载了老一辈海外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讲信誉、守承诺的重要体现。作为侨批保护研究的前沿重镇,今年以来,江门市委宣传部结合独特的侨批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创新思维、积极探索,策划首创推出舞剧《侨批·家国》,以侨批为载体,以舞蹈为表现形式,进一步擦亮“世界记忆遗产”名片,努力讲好华侨故事、中国故事。
舞剧《侨批·家国》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创新探索。舞剧通过一个五邑华侨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现了一段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的历史交织、五邑华侨如诉又如歌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世界记忆遗产与舞蹈艺术的创新融合。
再现五邑华侨与家国命运的交织
舞剧《侨批•家国》以侨批为串联载体,以江门华侨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运用舞蹈语言进行艺术再创作,讲述了一段华侨群体与家国命运交织的故事和历史,再现了五邑先侨艰苦奋斗、爱国爱乡、报效家国的精神和力量。
祖籍江门台山的黄齐家、余振国、梁颖是青梅竹马的好友,一起在1932年参与了抵制日货的游行运动,从此埋下了热血救国的种子。不久,信奉“实业救国”的余振国远赴美国谋生,艰苦创业,逐渐成为一个知名侨领。
黄齐家、梁颖依旧留在台山,他们感情不断升温,最终喜结连理,共同经营家里的竹编产业。1939年,日军空袭台山,黄家三口逃难到乡下,途中黄母被炸成重伤,黄府家业也逐渐破败。黄齐家在妻子的支持下,漂洋过海前往美国谋生。
黄齐家在旧金山艰难地生存下来,并与余振国在美国意外重逢。1942年,深负国仇家恨、久怀报国之志的黄齐家加入了“飞虎队”,投入抗战洪流,屡建战功。面对飞越“驼峰航线”的艰险任务,黄齐家主动请缨、英勇赴战,遇到突如其来的暴风,壮烈牺牲。
日夜思念丈夫的梁颖闻知黄齐家牺牲的噩耗,悲痛欲绝。为了让黄母安度晚年,梁颖隐瞒了丈夫牺牲的信息,余振国也在美国积极组织华侨为烈士家属踊跃捐款。梁颖在征得华侨同意后用善款在台山兴办了一所学校,成为一名教育家,为家乡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1949年,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以及五星红旗的样式和尺寸后,余振国发动旧金山的侨胞们赶制五星红旗,冲破重重阻挠,在北美大地上升起了五星红旗……1978年,余振国时隔45年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积极参与家乡建设,为改革开放事业贡献力量。
主要人物原型及故事取自江门
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五邑华侨华人,不忘祖国,不忘祖籍,热情地支持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他们的功勋永远值得铭记,他们的精神永远令人景仰。
舞剧《侨批•家国》的总导演张瑀航介绍,今年年初,创作团队到江门采风,因华侨文化而大受震撼,“在一封封侨批里,我读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同甘共苦的友情、矢志不渝的爱情,以及赤诚报国的家国情。”
五邑华侨华人的故事,成为了团队创作的源泉。张瑀航表示,舞剧剧本前期经过十余次的修改,8月份完成了剧本的初步创作。在随后的排演过程中,主创团队对舞美、音乐等不断调整完善,进行二度创作,又更新了20多个版本,形成了首演剧本。
据了解,舞剧的人物及剧情创作融合了包括旅美侨领司徒美堂、前“飞虎队”战士陈锦棠等在内的五邑华侨群体的真实事迹,再现了华侨群体报效家国的动人故事和崇高精神。
该剧主创阵容强大。总导演张瑀航是国家一级编导、南方歌舞团编导,其作品曾获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等奖项;编剧由杨渡歌担任,其代表作品有大型现代舞剧《潮速》(文学台本)、音乐剧《木兰前传》(普通话作词)等;演出团队也由国内一流团队担纲。
更多精彩——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素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