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日报制作、 粤语讲古非遗传承人彭嘉志创作的《驱疫诀》,在花城广场、北京路、流花展贸中心等地标大屏幕轮番热播。
“人多地方别乱钻,戴好口罩才安全,口水‘花喷喷’最危险,记得隔开一米远!经常洗手勤消毒,微信电话送祝福,不搞聚会和派对,家里窝着贺新岁,喷嚏咳嗽掩口鼻,不要胡乱吃野味,不听谣言不传谣,多看新闻收真料!” 视频中,彭嘉志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提醒老广们注重个人卫生,调整生活习惯,防范肺炎疫情。
对于彭嘉志,很多人或许并不陌生。今年31岁的他在广州已是颇有名气,被称为“羊城最年轻的粤语讲古人”。摊开他的简历,他与粤语说书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14岁拜师知名讲古大师颜志图,18岁夺得“金扇奖”市民讲古大赛冠军,被誉为最年轻的“古王”,正式出道。大学毕业后全职担任“讲古人”。25岁成为市级非遗传承人。
录制防疫顺口溜:用“最广州”的方式提醒老广
在接到广州日报邀请他录制视频的邀请后,彭嘉志立即投入创作,对文字反复琢磨,改了又改,希望能用最地道、最“广州”的表达方式向街坊传递信息。因为疫情期间不方便与人见面,他一个人在工作室架起机器,搞定双机位拍摄,拍完还自己完成了初剪。
“有朋友告诉我在花城广场的大屏幕看到我的视频,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颖,说做得挺好的。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次疫情以来,各行各业都在为抗疫助力,我也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点事情。”
事实上,疫情发生以来,彭嘉志一直没有停止创作。平时在学校上“讲古课”的他,利用假期专门创作了十个跟疫情相关的讲古作品,录制成音频发给学生,供他们练习。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疫情当中充满正能量的“小人物”,有的是快递小哥、有的是医护工作者:“我就是想告诉孩子们,这些叔叔阿姨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父母、妻子、丈夫。我们不能因为武汉离我们很远,就觉得他们跟我们没关系。我希望他们学会尊重生命,认识到生命当中的善与美。”
从小醉心“讲古”,十多年来一直坚守
彭嘉志出生于一个地道的广府人家。外婆是西关小姐,从小他就喜欢听外公转述“榕树头”讲古佬说的故事和外婆讲的西关见闻。后来,他有了一台可以收听讲古节目的小收音机,几乎时时刻刻不离手,也因此,他开始了对“讲古佬”这个职业充满向往。初二时,得知颜志图复出的消息,他不顾家人反对,拜颜志图为师,正式步入讲古生涯。
讲古曾一度风靡羊城,后随着社会变迁逐步式微。在这个行业,像彭嘉志这样的年轻人少之又少。在同龄人眼里,这种没有报酬又有些“老套”的工作“不值得”,但彭嘉志却一直坚守,且乐在其中。
一身古式长袍、一张案台、一把抚尺,时而横眉怒目、时而俯首帖耳,或是厉声呵斥、或是温婉细语,彭嘉志在三米案台上挥斥方遒,传递着“讲古”的魅力。
每周六,他固定在文化公园演出,还在广东电视台、音频平台录制讲古节目。如今他又带着这门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从业10多年来,他的现场表演已经超过2000场,为观众说了将近30部长篇评书。录制的粤语说书近5000集。
“粤语讲古真的是我们老广的回忆,我们对它太有感情了。”彭嘉志说,粤语说书的魅力之一,是保留了很多“老广州”最地道的词汇。例如,粤语中的“周围走”可以是“到处走”的一丝,但真正地道的讲法应该是“周围拱(gong)”,诸如此类的小细节,在彭嘉志看来都特别有趣。
收徒近30个:“希望十年后还有三到四个愿意留在这个行当。”
令彭嘉志欣慰的是,如今自己越来越不孤单,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粤语讲古课程,这门传统艺术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
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白云区槎龙镇泰小学,这所学校将粤语讲古推广到全校学生,是目前全省校园里唯一一个粤语讲古传承基地。“孩子们对讲古都挺有热情的。学起来也很带劲。但现在很多都只能讲1、2个段子,还远远没能讲到长篇小说,而真正的粤语说书人,长篇小说是必须历经的入门门槛。一个人大约要讲100部短篇小说,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说话风格,慢慢来吧,他们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在彭嘉志看来,做“说书人”需要几项基本品质:首先是勤奋,对说书的腔调、语气、表情不断练习。第二则是“脸皮厚”,不怕丢人,敢于表达。
如今,彭嘉志已经收了28个徒弟,不断壮大着说书人的年轻队伍。未来,他也将继续推广粤语说书这门文化,并号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希望十年之后,我的徒弟里还有三到四个愿意留在这个行当,并且坚持传承、坚守着这门传统文化,我就心满意足了。”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黄岸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苏韵桦、廖靖文,部分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 黄岸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戴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