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坪工程

中山职教:职校数量“做减法” 办学质量“做加法”

日期:2021-12-01 18:34:45

“是职业教育让我的人生焕发光彩!”近日,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自主创业的陆显坤说。他是2012级电商专业学生,2014年毕业后走上创业之路,如今,他不仅创办了中山市熊小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还拥有三家专门为电商行业和电器工厂对口服务的工作室,成为东凤镇青年企业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一些家长和考生担心,读了职校出来,只能成为“蓝领”,薪酬待遇不高。但实际上,得益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山越来越多像陆显坤一样的年轻人,正走向充满希望的明天,迎来出彩人生。

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教育主动适应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需求,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中山职教发展驶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 


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减量提质
中职学校“瘦身”到6所

2019年11月,中山印发《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整合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将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0所调整到6所,推动中职学校围绕区域产业进行专门化建设、特色化发展。


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坦洲校区)。

具体而言,保留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将中山市港口理工学校并入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保留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将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山市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中山市东凤镇理工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山市三乡镇理工学校与中山市坦洲理工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将中山火炬开发区理工学校与中山市南朗理工学校合并,更名为“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

中职学校为什么要合并?“职校数量做减法,办学质量做加法,最终让中山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从规模效应走向质量效益。”中山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彭晓新表示,2019年以前,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重复、层次较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是中山职教的真实写照,专业设立与产业布局不匹配,是当时中山职教的短板和瓶颈。

本轮改革前,中山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匹配”,即中等职业学校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不匹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度低;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不匹配,产业支撑乏力;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不匹配,技能人才供给质量不高;硬件设施的学生容量与学生入学需求严重不匹配,技能人才供给规模受限等。

基于此,中山通过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六大工程,调整学校空间布局、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推进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开展匠师培养、推进校企合作、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发展。

中山还用“真金白银”“政策红利”,改善和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中山市教体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中山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管理使用办法》,逐步调整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019年为每生每年4000-4800元,2020年起每生每年6000元-6600元。 

■留强汰弱
整合专业资源服务产业发展

“没有好的专业,就没有好的中职学校。”在市教体局副局长黎国喜看来,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中职教育发展的灵魂。为此,中山打出了一套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抓手的组合拳,通过“增设、改造、整合”的途径来建设专业群;按照“留强汰弱”的原则,整合、优化专业资源。

根据中山市组团式发展的需要,市教体局界定了各中等职业学校服务的产业领域,推进学校错位发展。

其中,中山中等专业学校服务于创新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精密制造、游戏游艺、新能源、新材料;中山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业等产业。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主要服务中心组团的服装、家居、汽配(修)、汽车销售等产业;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服务西北部组团的五金、创意灯饰、智能家电和先进制造等产业;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主要服务东部组团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山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服务南部组团的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等。


时装设计大师张肇达为沙溪理工学校服装专业学生授课。

同时,中山各中职学校对自身专业建设开始了一番大刀阔斧的“自我革命”,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学校自身优势,做好加减法,推进区域专业群建设。

中山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地处中山西北部灯饰产业及产业集聚地的优势,探索出一条“四跟四在”(“四跟”即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技术走、教学跟着兴趣走、德育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四在”即“厂在校中、学在厂里、产在学中、才在产里”)的职教新理念,重新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取消过时的、与产业匹配度不高的专业,确定了以服务灯饰产业为主体,集灯饰产品设计、打样、零配件生产加工、装配、检测、销售于一体灯饰设计与制作专业群,优化整合开发了与灯饰产业市场需求大的新专业,如增材加工(3D打印)、电子商务(灯饰直播营销)、计算平面设计(灯饰商业美术设计)等,培养一大批灯具设计、绘图、制作和安全检测人员等紧缺技术人才。

依托区域产业的职业教育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专业支撑,按照“围绕产业链建设专业群”的思路,中山加快高水平中职学校和“双精准”专业建设,从2016年起每年建设3个专业群,每个专业群资助200万元。

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围绕中山东部组团的实际产业需求,科学规划专业建设,调整优化学校专业结构,确定建设四大专业群,分别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群、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群和电子商务专业群,重点建设计算机平面设计、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

中山中专则把动漫游戏专业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专业群,通过校企共建,此专业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分别于2013年获全国首批示范重点建设专业,2016年成为中山市特色和紧缺型专业; 2017年成为广东省首批示范双精准专业建设,2021年成为广东省和中山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专业群。

在专业建设的加持下,目前全市中职学校建成20个以上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群),覆盖了全市大多数主导和优势产业,已有5所中职学校成功申报广东省首批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单位,占中职学校的70%,职业教育吸引力明显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纵贯横融
搭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制造业兴则中山兴,制造业强则中山强。高技能人才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中山企业和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山坚持“为产业发展所用,为人才培育所用”的技能人才培育标准,做大做强职业院校培育技能人才的载体。

家在南朗的周同学今年考入了中山市火炬科学技术学校的装备制造专业,他有一个梦想:今后要接着读高职,做一名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今年9月,他所在的学校与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开展3+3校校企合作,中职阶段学生经考核合格可直接参加高职阶段的学习,同时在中山市骨干企业提升技能或就业。这让周同学感到很振奋,他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获2020-2021年度广东省虚拟现实(VR应用与制作)省一等奖。

中职生能否继续提升学历?这是学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中山努力打通职业院校升学通道,近年,中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中山市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建立了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3个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集团。通过三二分段、五年一贯、高职专业学院等途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全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学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20年9月,中山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比例达到66.6%。

除了努力打通“纵向贯通”的通道,“横向融通”方面,中山也持续发力,搭建技能型人才培养“立交桥”。

推广现代学徒制是中山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举措。2016年8月,中山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市,开始在7个职业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对培养学徒的企业进行补贴(每培养1名学徒补贴4000元),截至2020年7月,共培养现代学徒近2000名。2018年,高分通过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市验收,并列入教育部典型案例。在7个试点学校和专业的基础上,正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同时,推进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全国现代学徒制推广提供中山方案。如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三维课堂·岗位定制·师徒结对·精匠多能”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校班级授课制局限,让学生跳出学校的圈子对待技能训练,对机加工制造与装调维修技能类教学很有促进作用。

以赛促学、促训、促发展也是中山培育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山市积极举办各类技能大赛,组织职校师生参加各级赛事频频拿大奖。2020年中山市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选拔出62支优秀教师队伍参加省赛,10支队伍获评一等奖,3支队伍代表广东省参加国赛,最终获得一、二、三等奖各1个。今年1—9月,中山共组织76名选手参加广东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级别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省级奖项38人次,参赛选手获奖率过半;获得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技术能手4人。在北京第三十届中国厨师节上,中山“粤菜师傅”郑耀荣获“中华金厨奖”,拿下了全广东4席中的1席。在今年9月举行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上,中山市技师学院的黎彩平老师代表广东省参加西式面点项目(职工组)的争夺,获得该项目的金牌(第一名),该金牌也是本次大赛中广东代表团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

如今,“双区”驱动和深中通道建设奏响中山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乐章,中山职教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期。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加强中山职教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产教融合无缝对接、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策划/彭晓新 黎国喜
◆统筹/汤伟勋 彭宏亮 晏飞

◆文/杨健 晏飞 高立怡
◆图片由市教体局提供
◆编辑:陈吉春
◆二审:晏飞
◆三审:赖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