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广东中山市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抢抓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加强制度开放,努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宜商城市。”10月1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播出新闻《广东中山 : 打造大湾区高品质宜商城市》,这则1分41秒的新闻,以翠亨新区“人才16条”政策和“落地即开工”探索为例,介绍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中山实践。
一直以来,中山因商而起、以商而立,不论是在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页的四大百货,还是改革开放初期成就“广东四小虎”的威名,都孕育着亲商重商的传统,培育着宜商兴商的土壤。
在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过程中,中山吹响重振虎威的号角,市委书记赖泽华明确指出:“企业有未来,中山才有未来;中山必有未来,企业明天会更好”,全心全意服务企业,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成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崛起的鲜明注脚。
一张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竞争力的蓝图勾勒出鲜明框架。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三个年”建设,“稳企安商年”赫然在列。市委十四届十三次全会不仅提出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性价比最高的城市,还从宜商竞争力、区位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开放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宜居竞争力六个方面,勾勒了具有“六边形”属性的城市雏形,宜商竞争力排在首位。在中山推进的“六大战役”中,政务服务质量提升大会战便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近年来,中山围绕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竞争力这一目标,聚焦重点、攻克难点、打通堵点,与别人“竞技”、跟自己“赛跑”,生动实践之下,创新了一项项举措,创造了一个个纪录。包括购房补助最高600万元在内的翠亨新区人才16条,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吸引力。火炬开发区的广东利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部建设项目,实现“145分钟”完成从土地证办理到施工许可证签发,创下了中山项目建设“拿地到开工”的新纪录。东区街道“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推出后,很快在全市推广……
目前,中山市政府投资类、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总时间分别由原来90个工作日、60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39个工作日以内,13宗新出让用地项目年内实现“拿地即开工”。3387个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可办”“最多跑一次”,3206个事项可实现“零跑动”,占比超95.9%。在去年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第三方评估中,中山处于珠三角地区第一梯队,在今年上半年全省数字政府能力常态化监测中取得第二名。截至2021年9月30日,我市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突破50万户。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隋胜伟 见习生 江慎诺
◆图/中山日报资料图
◆视频/新闻联播
◆编辑:汪佳
◆二审:陈彦
◆三审:陈浩勤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